运动自胎内开始
人们早在100多年前就已经知道,人类年幼神经系统能够内源性产生各种运动模式,并不需要特定的感觉输入引发。20世纪80年代由于先进超声设备的引进,使得长时间地重复直接观察胎儿运动成为可能。通过B超观察到7周半至8周的胎儿出现头部侧屈运动,9~10周胎儿出现复杂的全身运动和惊吓反应,10~11周胎儿出现手臂和腿的孤立运动。更多的胎儿运动模式随后逐渐出现。
自妊娠后期开始,父母就沉浸在喜悦之中。胎儿在子宫内运动的本领,即胎动,给他们带来了无限的乐趣。胎动是母子依恋、母子交流的开始,甚至父亲也会经常用两手抚摸妻子的腹部,共享胎动之乐。
这些内源性产生的胎儿运动模式可以持续到出生以后5个月,这些运动有一定的规律性,现在被用为全身运动评估的一种方法。
胎内运动的意义重大
胎儿令人惊讶的各种运动有着很多目的。运动本身对肌肉、骨骼的生长和发育,以及对脑内神经细胞的生长都是必需的。脑内神经细胞的扩展使胎儿的手臂和腿发育生长,同时运动也使未来的神经通路及分支得以发育。由于神经的发育使手的控制能力加强,如果妨得任何一个部分的运动,则会出现关节僵硬、肌肉和神经衰弱、骨骼发育不全。因此,父母所感觉到的胎儿运动(胎动)对婴儿期的发育至关重要。
胎儿生活在子宫羊膜腔内,其内充满羊水,起到缓冲和保护胎儿的作用。在此漂浮和失重的环境内,胎儿的躯体和肢体有着广泛自由的活动范围,能保持其关节的灵活性。在子宫内,脂儿处于羊水的智动之中,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出生后新生儿会如此高兴并能引出各种反射,如一个胎龄17同的胎儿能做仰头、前鼠、倒立、伸腿的整套动作。在数秒钟内,胎儿有规律地全身广泛运动犹如花样游泳一般。
当研究者用超声观察胎儿的时候,发现胎儿有大量不可预测的行为,如睁眼、张嘴、伸舌、微笑、打哈欠、做怪相、啜、抬手、拥抱、伸展、蜷缩,而且在他们出现此类动作前似乎已实践了一段时间。这种锻炼,像运动员所从事的训练一样,可以使每一次运动更加平稳和协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