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转变观念
独立是人从幼年成长到成年重要的品质,是自主与自信的基础。中国很多家庭对孩子独立性培养认识上欠缺,导致孩子独立性不够。与此同时,中国家庭低估孩子的能力甚至质疑孩子没有能力自理。即便相信孩子也能尝试,但出于怕麻烦的心态、担心出问题的忧虑,还是倾向于由成人包办代替,且认为孩子长大了生活照料这些琐碎事情自然就会了。再有,中国的父母对于认知的重要性过度重视,甚至认为只要学习成绩好,其他什么都不重要。
在培养孩子独立性方面,西方国家的观念与行为值得我们借鉴。首先,看待孩子是独立的个体,具有与生俱来的潜能,在成长的不同阶段孩子都有很强的自我独立的欲望。其次,尊重孩子,给予孩子成长中的自我练习、表现的机会,相信孩子一定能够成为一个独立的人。再者,用期待的眼光、宽容的心态看待孩子的成长,接纳孩子在学习成长过程中的种种失误,在允许的情况下给予孩子具体适宜的指导、帮助,包括有利的设施及条件上的支持。一些进口的婴幼用品(独立餐椅、车座、小坐便、婴儿床、防水围裙、盟洗台等) ,均印证了在养育方式上西方国家不仅仅是爱抚、呵护孩子,更是为孩子学会独立提供了适宜的条件支持。
可喜的是,如今很多80后、90后已为人父母,他们在育儿方面有了很多新的思考,试图避免自己的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出现自己成长中缺失的东西一一独立的个性。
(2)回应与互动指导
如今,爱与专制的育儿方式在减少,提倡民主且尊重孩子的育儿方式在逐渐增多,但仍有不少家庭在价值观转变中,容易溺爱孩子。溺爱,大家容易理解和克服,但是以爱之名强制孩子服从的情况依然存在。
在充满爱与专制的家庭中,实际上父母非常爱孩子,家庭责任感很强,对孩子有期望、有规划。他们会给孩子设立比较多的规矩,也会关注孩子行为的诸多细节,更多地产生行为干预和包办代替。举一个例子:孩子不爱吃鸡蛋,但“爱与专制”的爸爸说鸡蛋有营养,要求孩子必须吃,孩子就偷偷含在嘴中吐掉。这就是专制的结果。有的孩子表面服从,私下采取措施,也有的孩子迫于压力,只能接受,从而导致情感挫败、内心压抑、心理极度不舒适。
个有着给予孩子尊重的文化价值观的家庭,其家庭成员在处理亲子关系方式上会从孩子的感受出发。孩子出现了问题,家长会反思,“我先改变自己”“需要和他沟通了”“我有了发现孩子问题的机会”。有一个考上清华的“学霸”,诚恳地建议如今的家长在可控的范围内尽量放手。比如,做一件事,孩子去做,可能只能打30分,你不满意,骂他,甚至代替他做了,当时事情的效果可以打90分。但请家长注意,这90分,永远是你的90分,孩子仍然是30分。如果你让他做,用他不反感的方式指点一下,这一次可能还是30分,下一次就有可能是60分,再下一次可能就是95分,甚至比你做得更好。孩子只有在一次次的实践、思考中,不断长大,慢慢变得独立,才可能超越父母。
总而言之,首先家长要尊重孩子是独立的个体,在生活中善于观察孩子的独立愿望以及能力,其次是要放手,相信孩子、给予他锻炼的机会,不要怕麻烦,最后要细心观察、耐心指导,给孩子提供有利的物质条件和帮助。